展讯

国内首家由建筑师创立的传统建筑博物馆——法原博物馆开馆

2022年5月18日是第四十六个国际博物馆日,北京法原木构建筑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筹备,迎来了正式开馆的时刻。法原博物馆是由著名建筑师朱小地创立,主要展陈他四十年来收藏的中国民间建筑木构精品。博物馆位于北京前门大街东侧的大江胡同85号,此处是明清时期的江西吉州会馆,因此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是展览的一部分。 博物馆包括位于一层的固定展厅和临时展厅,固定展厅展出100余件藏品,包括南、北方传统民间建筑不同部位的结构与装饰构件,临时展厅主要安排木构特展和相关艺术展。为迎接开馆庆典,临时展厅将举办“绦环板”特展。二层还有传统建筑书房和露台咖啡区,在此可以翻阅朱小地收藏的传统建筑书籍,眺望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,感受历史兴衰变迁之后的文化积淀。 博物馆开馆对于馆长朱小地来说无疑是非常兴奋和激动的,伴随他多年的木构藏品,终于可以免于在不同地点的临时库房中杂乱堆放和灰尘覆盖,有了稳定的陈列环境。虽然目前的博物馆空间依然十分狭小,但这已是多年的奢望了。 中国的传统建筑,无论各地差异如何,大都由基础、屋架、屋面、围合等部分组成,其中屋架包含大量复杂的木构,如柱、梁、斗拱、驼峰等,构成了传统建筑最鲜明的结构体系。与之相适应的木质围护构件,如门、窗、隔扇、吊顶、花板等,为传统建筑营造了统一的空间氛围。伴随着木雕技术的发展,一些木构在建筑功能之外同时承担了一定的装饰功能,如雀替、垂柱、落掛、悬鱼等,增强了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属性。上述的木构都可以在法原博物馆中找到对应的藏品,它们来自中国的山西、陕西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,是朱小地几十年来收藏的成果。多年前,他在全国各地工作和调研期间,目睹大量传统建筑失修、破败甚至被彻底拆除,很多精美的木构被丢弃角落任由风吹雨淋。有些品相好的建筑构件进入流通领域,被粗暴地使用在一些豪华装饰的空间之中,于是萌生了收藏的想法,至今有了600余件藏品。 法院博物馆是一个对外展示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窗口,为观者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演进过程,介绍有关构件详细信息,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。由于法院博物馆的空间有限、人力有限、藏品又完全采取直观展示,目前只能采取预约参观的形式。 同时,法院博物馆也是一个专业研究机构,汇聚了国内许多顶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,梳理研究关于民间建筑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。法原博物馆的收藏至少包含3个层面的意义。首先藏品门类齐全,涵盖了传统建筑木作的大部分构件,可以从这些藏品中获得关于民间建筑全貌的相关信息;其次法原博物馆的藏品不仅是传统建筑的结构构件,而且同时呈现出相应的装饰雕刻,是传统建筑木构的经典,具有十分珍贵的文物价值;再次可以依据民间建筑木作构件的材料、形制、图案,并扩展至当时的文化背景,梳理出一部中国建筑史。 长久以来,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官式建筑方面,其造型和式样的梳理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学习与借鉴的对象,并为今人所乐道。然而民间建筑则成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,并非建筑史学研究的范畴,其研究成果往往是案例型的、局部的、阶段性的。但是,建筑是文化的载体,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建筑总体上说,其外貌特征是装饰性的,不能简单地将传统建筑的某些部分视为结构性的,某些部分是为装饰性的。那种用现代建筑思维去评论和利用传统建筑的视角与方法,只能将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引向僵化的地步。 因此,在传统建筑研究领域需要重构新的理念和方法,并将视野扩展至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。法原博物馆将以民间建筑作为切入点,开展学术研究和相关活动,目标是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,完成以民间建筑为主要内容的“另一半中国建筑史”的研究,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兴贡献力量。 在此,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