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法原木构建筑博物馆。
欢迎来这里加入我们对传统建筑木构的保护、展示、讨论和研究。
中国的传统建筑,无论各地差异如何,大都由基础、屋架、屋面、围合等部分组成,其中屋架包含大量复杂的木构,如柱、梁、斗拱、驼峰等,构成了传统建筑最鲜明的结构体系。与之相适应的木质围护构件,如门、窗、隔扇、天花、花板等,为传统建筑营造了统一的空间氛围。伴随着木雕技术的发展,一些木构同时承担了一定的装饰功能,如雀替、垂柱、挂落、悬鱼等,增强了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属性。
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依托榫卯结构,构件断面超出榫卯的部分主要起到稳定的作用,在这些部位施以雕刻装饰,既不影响构件的力学功效,又可提高审美情趣,还可减轻自重。同时对于构件审美的追求,也会影响着构件的形式变化。所以,木构与其上装饰是一个整体,并不能简单地分别对待。
上述的木构都可以在法原博物馆中找到对应的藏品,它们来自中国的山西、陕西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,是我几十年来收藏的成果。我在全国各地工作和调研期间,目睹大量传统建筑失修、破败甚至被彻底拆除,很多精美的木构被丢弃角落任由风吹雨淋,于是萌生了收藏的想法,至今有了几百件藏品。有些藏品的名称、年代、产地的记录还不完善,相关学术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。
三十多年来,这些藏品都分散放置于朋友们的闲置空间中,今天终于有机会集中于此面对热爱它的人们。博物馆所在的前门吉州会馆和贵州会馆,是明清时期江西和贵州两省来京和驻京人员的旅栈,如今它成了我精神生活的寓所,也成了这些木构的新家。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”,相信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木构也会安于这个旅栈,迎接为他们而来的观者。
法原博物馆的名称取自清末营造大家姚承祖撰写的《营造法原》,这是“唯一记述江南地区代表性传统建筑做法的专著”(张至刚),“虽限于苏州一隅,所载做法,则上承北宋,下逮明清”(朱启钤)。与我们熟知的宋代《营造法式》相比,“式”是官式建筑的样板,而 “原”则是向民间建造传统的致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