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

国内首家由建筑师创立的传统建筑博物馆——法原博物馆开馆

2022年5月18日是第四十六个国际博物馆日,北京法原木构建筑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筹备,在当日迎来了正式开馆的时刻。法原博物馆由朱小地建筑师创立,主要展陈他四十年来收藏的中国民间建筑木构精品。博物馆位于北京前门大街东侧的大江胡同85号,此处是明清时期的江西吉州会馆,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是展览的一部分。 法原博物馆的名称取自清末营造大家姚承祖撰写的《营造法原》,这是“唯一记述江南地区代表性传统建筑做法的专著”(张至刚),“虽限于苏州一隅,所载做法,则上承北宋,下逮明清”(朱启钤)。与我们熟知的宋代《营造法式》相比,“式”是官式建筑的样板,而“原”则是向民间建造传统的致敬。 法原博物馆展览部分由位于一层的固定展厅和临时展厅组成,固定展厅常年展出藏品100余件,包括南、北方传统民间建筑中不同部位的结构与装饰构件,临时展厅主要作为木构藏品的特展和相关艺术展,开馆时将举办“绦环板”特展。二层还有传统建筑书房和露台咖啡区,在此可以翻阅朱小地收藏的传统建筑书籍,眺望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,感受历史兴衰变迁的文化积淀。 法原博物馆开馆对于馆长朱小地来说无疑是非常激动的,伴随他多年的木构藏品,终于有了稳定的陈列环境,可以免于在不同地点的临时库房中杂乱堆放,与灰尘为伴。虽然目前的博物馆空间依然十分狭小,但这已是他多年的奢望了。 中国的传统建筑,无论各地差异如何,大都由基础、屋架、屋面、围合等部分组成,其中屋架包含大量复杂的木构,如柱、梁、斗拱、驼峰等,构成了传统建筑最鲜明的结构体系。与之相适应的木质围护构件,如门、窗、隔扇、吊顶、花板等,为传统建筑营造了统一的空间氛围。伴随着木雕技术的发展,一些木构在建筑功能之外同时承担了一定的装饰功能,如雀替、垂柱、挂落、悬鱼等,增强了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属性。上述木构都可以在法原博物馆中找到对应的藏品,它们来自中国的山西、陕西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,是朱小地几十年来收藏的成果。当他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对传统建筑情有独钟,几十年来,他有机会在全国各地工作和调研,目睹大量传统建筑年久失修、破败不堪,甚至被彻底拆除,很多精美的木构被丢弃角落任由风吹雨淋。有些品相好的建筑构件进入流通领域,被作为装饰元素,粗暴地使用在一些商业空间之中。于是萌生了收藏的想法,至今有了600余件藏品。 法原博物馆是一个对外展示、传播传统建筑文化的窗口,为观者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演进过程,讲述有关构件的详细信息和藏品背后的故事。这些传世之作绝非简单的手艺之功,而是古代匠人们对于信念的坚守。当人们凝视这些藏品的时候,可以想象这些精美的构件是如何被制作、安装,又是如何引人驻足观赏、玩味。博物馆就是要创造一种氛围,让人能够回溯历史,理解和欣赏逝去的世界。 同时,法原博物馆也是一个专业研究机构,致力于研究关于民间建筑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。法原博物馆的收藏门类齐全,涵盖了传统建筑木作的绝大部分种类的构件,可以从这些藏品中获得关于民间建筑全貌的相关信息。藏品不仅是传统建筑的结构构件,而且呈现出相应的雕刻装饰,是传统建筑木构的经典,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。可以依据构件的材料、形制、图案,并扩展至当时的文化背景,以民间建筑为线索梳理中国建筑史。